教学成果

课程教学

本科生美育通识课《媒介人文》(32课时),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本科生创新创业课《全球文化创意案例及创新力探析》(32课时),授课时间: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本科生创新创业课《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共同授课,10课时),授课时间: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本科生实验课《艺术策展工作坊》(32课时),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本科生DIY课程《艺术与科技前沿议题》(32课时),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本科生公选课-暑期课程《数字博物馆与AI策展实践》(32课时),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选课《人工智能在数字人文与艺术中的应用》(24课时),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本科生慕课《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共同授课,32课时),授课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研究生课程《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史》(32课时),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研究生课程《艺术与科技》(32课时),授课时间: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生课程《艺术传播》(共同授课,6课时),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生课程《艺术文化学前沿问题》(共同授课,6课时),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生课程《跨媒体创意专题》,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生课程《文化理论》,授课时间: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此外,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硕士生课程《新媒体研究》,本科生课程《中国古诗词》、《中国当代文化与媒体》,《美学》;在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开设《都市实验室》(Urban Lab)课程。

指导学生获奖

姜蕴芳、陈静、王友林、陈智超、王天然、王明俊、陈欣、夏思琪、郭世聪、庞思睿:《基于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知识图谱构建的儿童严肃游戏叙事生成路径探索》,优秀论文,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首都图书馆,2025年。

王明俊、陈欣、刘晓婷、王羿涵、郭世聪:《花面交相映——〈盥手观花图〉中的女性世界》,最佳古意新诠奖,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典藏新生·AI创意”分论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首都图书馆,2025年。

郭世聪:《明清金陵胜景图的“多重空间网络”》(硕士毕业论文),第三届王朝闻美术学术提名,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

麦诺文:央视CCTV6电影频道“AI影像征集大赛”入围,2024年。

梁翌昕、王纯、王嘉杰、李梦月、赵小萱:《金陵“迹”忆——南京文学地名系列地图》,专题地图组一等奖,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自然资源部地图文化与创意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

麦诺文: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短片单元优秀奖,2024年。

丁天,王嘉杰,李天逸,陈静:《中国美学主题下的品牌基因分析与应用平台》(系统平台),CDH2024 第六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优秀项目”、“可视化文创优秀项目”,2024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组委会、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024年。

王嘉杰,郑语宁,顾翌昕,肖欣怡,陈静:《数字人文视域下唐诗地理意象的情感深度与广度测度方法研究》(会议论文),第五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3)“优秀论文”,2023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组委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23年。

陈子鸿等:《一千零一夜》(数据竞赛作品),第八届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一等奖”,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组委会,2023年。

郑语宁,顾翌昕:《数字人文视角下文学地理情感测度方法研究》(论文),南京大学第二十六届基础学科论坛“论文一等奖”,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2023年。

郭世聪:《何以为都:明代视觉文化中的南京图像》(会议论文),上海市“都市文化自信与交流互鉴”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2023年。

麦诺文、雷晗雨、陈雨晰:《后人类:不确定边缘》(数字策展作品),第二届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一等奖”,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

林文思、麦诺文、朱明君、李梦琦:《青:色彩中的宋韵》(数字策展作品),第二届宋韵数字策展大赛“二等奖”,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2022年。

Wensi Lin, Mengyue Mengyue, Jisheng Wang, Mengqi Li, Jing Chen, “Digitizing and recovering the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ur of the Nanjing brocade”(《中国传统云锦色彩知识的数字化与复原》),世界色彩大会最佳论文,2021年。

李梦琦,夏翠娟,陈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知识本体构建——以锦、绣、年画三类为例》,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中国索引学会,2021年。

陈静,季春霖,李梦琦:《基于CascadeRCNN检测模型的传统纹样识别算法研究》,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中国索引学会,2021年。

林文思、陈静:《数字人文方法下的〈山海经〉色彩知识研究》(论文),第一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20年。

指导学生发表

姜蕴芳、陈静、王友林、陈智超、王天然、王明俊、陈欣、夏思琪、郭世聪、庞思睿:《基于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知识图谱构建的儿童严肃游戏叙事生成路径探索》,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首都图书馆,2025年。

王大中、陈静、鲁安东、陈刚、程薏、杨金锫、廖敏伊、曹梦婷、姜蕴芳、孟圣昆、郭世聪、孙畅、杨畅、沈真真:《县级古城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研究——“中华古城数字图谱平台”的建设》,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首都图书馆,2025年。

陈嘉昀、陈骏洲、陈永康、于航、常孙昊田、王涛、邱伟云、陈静 :《“子曰”:中国思想家——孔子》,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首都图书馆,2025年。

郭世聪:《何以为都:明代视觉文化中的南京图像》,《都市文化研究》2024年第二辑。

郭世聪:《地方视觉档案的生成与流变——以明清金陵胜景图与方志图像为例》,《印刷文化(中英文)》2024年第2期。

陈子鸿、杜瀚跃、李梦琦:《基于命名实体识别的博物馆元数据迁移与发现》(会议报告), “焕发新机:当数码人文走进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4年。

顾翌昕、王嘉杰、郑语宁、陈静:《高歌与悲吟——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唐代金陵诗情感意象研究》,孙超主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

周盈雯:《基于Gephi的摄影艺术家社会网络可视化研究——以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展为例》,《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2022年第1期,第52-62页。

林文思:“Digitizing and recovering the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ur of the Nanjing brocade”,2022年度数字人文大会(DH2022),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东京大学,2022年。

林文思:《数字时代云锦色彩的知识生产转型》(会议论文),DADH2021第十二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台湾数位人文学会,2021年。

林文思:《博物馆非遗展示与教育的创新模式探讨》(会议论文),山东大学“第二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2018年。

工作坊及讲座策划

工作坊

1、“数字博物馆与AI策展实践”(2024)
2024年7月7日,赵寅州,“博物馆展览的策划及落地实践——以‘太炎传薪:章太炎与苏州’特展为例”。
2024年7月6日,王继胜,“中国服饰色彩及传统植物染色”。
2024年7月4日,高瑾,“伦敦大学学院的数字化教学和研究”。
2024年7月3日,夏翠娟,“从异构元数据方案到一体化本体设计”。
2024年7月2日,钟建明,“历史影像的数字化”。
2024年7月2日,张莅坤,“数字+博物馆”。

2、VR工作坊(2021—2024)
2024年11月,〔美〕李肃纲(Kyle Li),“STYLY for Vision Pro 工作坊”。
2021年12月,〔美〕李肃纲(Kyle Li),“搭建世界/World Building”。

3、“万籁计划”艺术家驻地工作坊(2021—2023)
2023年5月,司马源,“感觉的逻辑&一场即兴的多媒体展览”。
2022年9月,石青,“不安分的影像写作”。
2021年11月,邓悦君,“流动的感知”。

4、艺术创意+信息设计工作坊(2021)
2021年10月31日,陈皓,“信息时代的视觉探索、信息设计的‘无界’属性”。

5、人工智能、交互与未来设计系列工作坊(2018)
2018年6月5日—6月10日,李冠儒,“从生意到艺术”。
2018年6月5日—6月10日,刘家炜,“可行性未来设计”。
2018年5月30日—6月10日,魏巍,“人工智能与智能化产品的体验设计”。
2018年5月28日—6月1日,〔美〕李肃纲(Kyle Li),“VR交互设计与叙事”。

6、“数字人文与跨学科研究”系列工作坊(2018—2019)
2019年11月8日,陈刚、高瑾、姜文涛、刘炜等,“定义数字人文”。
2019年4月12日—4月14日,范毅军、廖泫铭、白璧玲,“‘空间人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
2018年12月7日—12月9日,洪一梅、胡其瑞,“DocuSky 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平台实训”。
2018年11月7日—11月8日,郑文惠、余清祥、邱伟云,“语言的基因与文化的图谱”。

7、“Avant-innovation”工作坊系列(2017年)
2017年12月8日—12月11日,Michael Erlhoff、Uta Brandes,“Design by use(设计在行动)”。
2017年12月12日,Uta Brandes,“Design as Research – Research through Design–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how to study them(藉由设计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及如何研究)”。
2017年12月7日,Michael Erlhoff,“Design Today and in the Near Future – Soci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今日设计与前景:社会与经济之维)”。
2017年8月22日—8月27日,Maurice Benayoun、王潇、祁林、陈静、吴维忆,“新媒体•新青年”。

讲座

1、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列讲座”之“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
2023年5月17日,司马源,“觉知与进化——聆听生命密码”。
2022年11月11日,殷漪,“音乐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2年9月9日,石青,“拉图尔,科幻小说和南京之声”。
2021年12月10日,Roger F. Malina,“太阳底下无新事:跨学科思维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性”。
2021年11月12日,邓悦君,“光语石·能量·物”。
2021年10月14日,刘昕,“从地表到外星空域 —— 离地而起、竖直向上”。
2020年6月22日,魏颖,“生物艺术和泛生物艺术——以《准自然》为例”。

2、文化创想系列讲座(2016—2021)
2021年5月9日,Roberto Donà,“Financial Practices for Cultural and Art Business(文化与艺术企业的金融实践)”。
2021年4月27日,张宁,“非虚构写作在中国”。
2021年4月20日,唐建光,“从纸时代到网时代——媒体的过去·现在·未来”。
2020年11月17日,叶铁桥,“‘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谈深度报道的写作”。
2020年11月15日,罗小茗,“变异的时间:科幻书写中的速度与经验”。
2020年11月13日,徐海龙,“创意生产的要素与文化企业的生产成本”。
2020年11月10日,张悦,“《在武汉》:作为疫情纪实和记忆的非虚构影像”。
2019年6月18日,曹小杰,“智能科技时代的另类写作——以‘黑客’为例”。
2019年6月11日,曹洵,“亚文化的话语:网络文本行动的策略与逻辑”。
2016年 11月10日,Michelle Ye,“Dissemination and Marketing of Luxury Brands in the Digital Era(数字时代奢侈品牌的推广和营销)”。

3、数字人文创研中心系列讲座(2018—2019)
2019年12月24日,毛建波,“数字人文的现状与趋势:从个案研究到平台建构”。
2019年11月5日,高瑾,“文化差异:英国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工作”。
2019年11月5日,Edward Vanhoutte,“Publishing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Journal of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数字人文如何发表文章:来自《数字人文学术期刊》的启示)”。
2019年11月5日,Melissa Terras,“Creativity, Technology, and the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connections between heritage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ers(创新、技术和人文:构建遗产机构与研究人员的新关系)”。
2019年11月4日,Jason Bailey,“Building The Future of Art Analytics(打造艺术分析的未来)”。
2019年4月29日,Alex Gil,“‘灵活帐篷’:一种快速组织学术研究和教学沟通的模式”。
2019年4月27日,Roopika Risam, “The New Digital Worlds of Postcolonial Digital Humanities ”。
2018年11月20日,Pieter Francois,“数字史学的承诺与挑战”。
2018年5月24日,西蒙•马奥尼,文化多样性与数字人文”。
2017年6月30日,项洁,“数位人文与类书”。

4、数字人文青年学习营(2018年)
2018年11月27日,李斌,“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11月9日,陈金菊,“数字图像语义分析”。
2018年10月12日,徐惠敏,“社会阶层与数字中的注意力流动”。
2018年9月28日,徐海洋,“城市时空大数据分析——以成都出租车轨迹数据为例”。
2018年9月1日,韩天尧,“数据分析的流程与实例展示——以豆瓣电影分析为例”。

5、“手艺创承·非遗复兴”国际大师驻地计划系列讲座(2016—2017)
2017年10月12日,王培沂,“沂见时尚——一解闪烁服华背后的人性化”。
2016年9月14日,〔荷兰〕Thomas Widdershoven,“Graphic Empowerment: the Power of Clear and Playful Graphics(图形聚力——简明巧妙的图形中蕴涵的无穷力量)”。
2016年9月2日,杨明洁,“我们为何设计?”。
2016年8月26日,〔丹麦〕Kim Buck,“Meta Jewelry(就饰论饰)”。

6、其他
2024年10月15日,Maurice Benayoun,“Art Escaping Gravity from abstraction to GEN AI, a personal journey(艺术变迁:从抽象思维到人工智能的探索之旅)”。
2020年5月9日,Yena Young,“Plastique Fantastique(梦幻般的塑料制品)”。
2020年4月25日,Fra Biancoshock & Rolenzo,“Source Code Disease 2019(Source Code Disease 2019)”。
2019年5月20日,Matteo Ravasio,“Food, Art,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Italy(中国与意大利的食物、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
2019年4月19日,Roberto Donà,“Financial Practices for Cultural and Art Business(文化与艺术市场的商业运作)”。
2018年9月8日,陈曾路,“不一样的《大英百物展》”。
2017年12月18日,〔法〕Maurice Benayoun,“Recalculating… Are We Lost in the Future of Art?(重新计算……我们是否迷失在艺术的未来中?)”。